乌军20岁女侦察连长被击毙!乌司令:战场上只剩老年士兵败局已定
苏梅方向传出一则消息,一名年仅20岁的乌军侦察连连长在金德拉季夫卡阵亡。她来自外喀尔巴阡州,是当地征召的新兵。没太多战斗经验,却要独自指挥一个前线侦察连,被俄军野战部队击毙。
这事没有被乌军官方大肆报道,倒是俄军战报先披露了出来。随后乌媒开始给她做纪念宣传,用“民族女英雄”之类的标签试图包裹这场损失。但这个“悲壮”故事背后的现实并不浪漫——乌军,已经缺人到这个程度了。
西尔斯基为了在苏梅方向打一场“宣传意义大于军事意义”的消耗战,把红军城和康斯坦丁诺夫卡的兵力抽空,硬生生凑出几千人往金德拉季夫卡顶上去。但打出来的“胜利”现在看来,只是短暂的局部穿插,后手根本没有。
金德拉季夫卡是个典型的突出部,往前推一步容易,守住难。一旦俄军回手反包抄,伤亡不是线性增长,而是几何级翻倍。结果就是,一些基层连队上到前线就失联,指挥员全部是刚入伍不到一年的大学生、文职转军人,或者干脆就是刚培训完不到一个月的新兵——包括这位20岁的女连长。 说到底,这场仗已经不是靠“经验丰富的军官”和“训练有素的士兵”在打,而是靠一批撑场面的人在硬扛。
红军城防线塌了,乌军内部没人愿承认
苏梅方向的“胜利”还没捂热,红军城那边已经传出被俄军包围的消息。西尔斯基本想在苏梅制造点舆论优势,没想到把另一条重要防线玩脱了。
红军城的乌军主力已经处于分割状态,市区内的守军被包在几个小块里,物资、弹药和通信全部中断。更糟的是,大批动员兵根本没打过城市战,在巷战里寸步难行。俄军已经不靠大规模坦克突击了,而是用“穿插+合围”的打法,把乌军从市区一段一段“割肉式”吞掉。
与此同时,康斯坦丁诺夫卡方向的乌军也传出绝望言论。一名乌军要塞指挥官接受欧洲媒体采访时说,他已经8个月没收到增援,“士兵都是40岁以上的老兵,再这样下去只能等死”。
西方媒体没敢全文报道,只挑了几句看上去“不那么糟糕”的发出来。但在乌克兰内部,这类声音越来越多,前线的指挥官说自己成了“摆设”,情报断了,物资断了,人也断了,后方却只关心怎么“塑造士气”。
乌军的兵员问题,比装备还致命
如果说武器弹药可以靠西方援助暂时撑一撑,那兵员就是完全撑不住的地方。
乌克兰人口基数小,战争时间又太长,第一批参战的志愿兵、职业军人、退伍老兵大多已经退场——有的战死,有的致残,有的精神崩溃。剩下的战斗岗位现在轮到了两拨人:20岁以下的年轻人,和40岁以上的中年人。
20岁以下的新兵,没经验,只能靠一腔热血;40岁以上的老兵,有经验,但身体跟不上了。至于25~35岁这批“黄金年龄段”,要么出国了,要么能躲则躲,谁也不想去前线拼命。
一个国家战争走到这一步,胜负其实已经不是问题了,而是耗不耗的问题。
更关键的是,乌军前线指挥员已经普遍出现“心理脱战”状态。不是他们不想打,是知道无论怎么打,结果都不会好。一个连队坚守半个月,结果整个营指挥部早已撤退;守住一个村庄几天,隔壁防线却一夜溃败。这种割裂感,把士兵的斗志一点点耗干。
没人想打了,没人能接手了
欧洲记者在访问康斯坦丁诺夫卡一线时,乌军基层官兵的一句话最具代表性:“对乌克兰民众来说,这场战争已经结束了,只是我们还没走出战场。”
这不是一句抱怨,是实情。乌克兰现在最大的问题,不是装备缺口,不是弹药不足,而是再也找不到人来替换前线的兵了。
更讽刺的是,西方已经疲了。
美国还在给援助,但连带条件越来越多;德国预算卡得死死的;法国新政府嘴上支持,行动迟缓;波兰和捷克国内早已反战情绪高涨。所谓“援乌联盟”,表面团结,实际各怀心思。大家都知道,这仗已经没希望,只是没人愿意当“第一个退场的人”。
而泽连斯基政府呢?依然热衷于拍短视频、做海报、在社交媒体上发战斗英雄故事。连一个20岁的女连长战死这种人力资源危机都能被包装成“胜利叙事”,说明上层早就和战场脱节了。
不靠胜利终结,只靠耗尽终结
这场战争的结局,不会以胜利方式结束,而是以资源耗尽、军心崩塌、人力断供、士气溃散的方式结束。
当一个国家开始让20岁的女孩去带前线侦察连,当老年兵成了阵地上的常态,当指挥官开口闭口都是“没人能替我们”,再多的“局部胜利”也掩盖不了那个最关键的事实:战争已经撑不住了。 没人打得赢一场靠喊口号维系的战争。
参考资料:
《俄军击毙乌军女连长,乌克兰前线兵力断层严重》塔斯社
《乌军指挥官披露困境:8个月无增援,战场只剩老年人》德国之声
评论列表